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出现了无数杰出的人物,通过翻阅史书、家谱我们从中窥得历史的吉光片羽。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和战乱等种种因素,很多记录已经丢失,“古墓”就成为了对话古今的重要的渠道。
在安徽太和县的一座小学里,学校扩建的过程中,工人意外挖出了陶器碎片,进而发现了一座古墓。学校领导立刻上报上帝的文物保护机构,专家赶到现场的时候发现,这是三座墓葬,分别是两座夫妻合葬墓和一座单室墓。最早被发现的单室墓因为进水严重棺木已经腐朽不堪,但另外两座合葬墓保存却非常好。
这三座墓葬中,出土了两百多件珍贵的文物,包括铜镜、银锭、玉器、玉扳指、弓箭头等,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代表清代官至五品的官帽,俗称“顶戴花翎”,但是这个顶戴却没有花翎。专家推测可能是清朝皇宫的侍卫,因为清朝侍卫是没有花翎的。
这个消息的传出让当地村民沸腾了,他们拿出了家谱:自己祖上曾是清朝的大内侍卫,因为武艺出众考取了武举人,后来被选拔到皇宫里做侍卫,最后告老还乡落叶归根,葬在了这里。专家通过查询了地方志和清朝的相关记载,证实了村民确实是墓主人的后人。
皇宫里的侍卫不都是八旗子弟组成的吗?为什么会有汉人?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经常听到“大内侍卫”,大内侍卫其实就是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皇帝从八旗子弟中挑选了优秀的武将组成了一支亲军,专门负责皇宫的巡逻和日常值守,保护皇帝的安全。而一旦成为大内侍卫,几乎一生都禁锢在皇宫中,只有年老的时候才能够离开。早期的大内侍卫是必须在八旗中挑选的,到了清朝中后期,一些非常优秀的汉人也可以通过严苛的选拔成为大内侍卫,只是同样的不可以随便离开皇宫,只有年迈的时候才被准许告老还乡。
虽然墓主人身份得到确定,村民认为考古队不应该挖他们祖坟,打搅先人的安宁。但是挖掘一半的古墓不能就这样放着,学校动工也是不可逆转,古墓只能进行继续保护性挖掘。而文物部门也保证,在工程完工后会为这个清朝大内侍卫重新修建一座衣冠冢,供子孙祭拜。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
三步智能成谱
录入->选版->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