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辈,又称派引、派语、排行、行第等,专门记载家族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在族谱中,家族迁居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
字辈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初修族时,由家族中的某一位名人为主拟定,并编入族谱,供后嗣起名时使用;二是在家族中征集后集体议定,至于采用何种方式,则视不同家族而定。
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字辈的形成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此处的尊卑并不是指政治地位上的尊卑,而是指家族内部辈分的高下。字辈的使用,对一个大家族,特别是像孔门这样绵延数十代,繁衍达数十万的持久型家族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字辈的这种能够分尊卑、别长幼的功能,也就为其他一些需要分尊卑、别长幼的群体所借鉴,如宗教教派、社会帮派、武林门派等。这样一来,字辈这种原来纯粹为家族内部使用的文字形态也就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字辈的产生,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但经过考察,认为汉代,甚至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了一些在名字用字上反映同辈关系的萌芽,如选共同用字或在偏旁部首上体现出来。然而,这只是萌芽,它离真正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共同字来区别辈分,进而预先选取一定数量,且有一定意义的吉字作为一种规定性、后代子孙取名时必须遵守的字辈,尚有相当大的距离。再说,汉魏时期至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时人取名多为单字,字辈的区分更难明确。更有甚者,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几代名中均有“之”字,字辈不仅无从谈起,而且还从根本上违反了后世字辈的要求。所以说,这一时期,即使有字辈的痕迹,也是处于一种自发的萌芽阶段。
隋唐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家谱资料基本上没有留传下来,因此,无法对此做出准确判断。不过,从一些现象中,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这一时期,某些家族开始出现了同辈在取名时使用共同用字的现象,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其堂兄弟中著名者有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颜曜卿、颜春卿等,大家都用一个“卿”字。颜真卿的两个儿子都有“页”字偏旁,似乎也合字辈要求,但其曾孙名弘式,与颜杲卿曾孙名从览之间则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这个“卿”字,到底是如何确定下来的,确定时对于不同辈分的用字是否都已确定,同时确定了多少代,这些都无法考定。不过,颜氏家族在某些代有字辈的规定,则是确定无疑的,只不过字辈要求不如后代规范罢了。
字辈是一个家族的印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字辈的拟定上,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考虑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选字的原则,首先是从宗族的美德吉祥、宗族源流,繁衍昌盛或感怀先祖皇天恩德等方面选字;其次是用朗朗上口又易于记忆的类似于诗歌形式的字句。具有四言体、五言体抑或七言体等等。四言体如贺龙元帅家族“大延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 五言体如朱元璋为其24子订立的字辈,像燕王系也即后来的帝系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婧迪先猷”,七言体如黄冈熊氏“笃尚文开志正长,国家养士得才良;学鸿谟远成儒用,守继相传世永扬。”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
三步智能成谱
录入->选版->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