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礼仪在家谱中一般都独立成章,是家谱重要的组成部分,风俗礼仪又可以称为家礼、风俗、祭典、婚丧习俗等。风俗礼仪的内容十分广泛,总共有十七大类:服饰、饮食、居住、行路、交往、婚姻、丧葬、祭祀、宗族宗法、姓名字号、节日、军事、区划、职官、刑法、教育、科举。而在家谱的风俗礼仪中,最重要的是四礼,即冠、婚、丧、祭礼。南宋以后的家谱风俗礼仪内容的四礼基本是按照朱熹的《家礼》设立条规。
冠礼是古代男子在成年后要举行的,在十五至二十皆可进行。冠礼一般由受冠者父亲或兄长主持,在祠堂举行,礼仪流程主要有五个。
二、挽髻,着纚。加冠当天,主人以下按序立于祠堂,迎宾者入祠堂,冠者跪坐在为他设置的席位上,为其梳头,把头发挽成发髻盘到头顶上,再用纚,即一块长二尺二寸、宽六寸的黑帛将发髻包住,然后可以加冠。
三、加冠。宾者先向受冠者致词,为其加布冠,一般是用黑麻布制作的冠巾,并用簪子把发髻冠巾固定下来。宾者再为受冠者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宾者三为受冠者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执笏等。
四、取字。宾者先向受冠者致一番祝词,然后宣布给他取的字,意味着从此成为受人尊敬的成人。今后除自称或父、老师可以称其名外,任何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以字相称。
五、拜见尊长。取字后,冠者拜告祠堂列祖列宗,然后拜见父母及亲属长辈,再出见于乡先生及父之执友。表明受冠者已经成人,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承认。
婚礼,在古代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均可成婚。
必先使媒人往来通言,女方同意后,即纳彩,由男方派人送礼至女方,正式提出缔结婚姻的请求。
获女方同意后,男方进一步送聘礼至女方,称纳币。然后选定吉日亲迎,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前一日由女方派人到夫婿家铺房。亲迎日,先由主人告于祠堂,遂命其子前往迎亲,夫婿乘马出至女家,女方主人告于祠堂,对其女一一嘱咐,申以父母之命,并整冠帔和裙衫,奉女出登车,婿乘马妇坐车,至男方家,导妇以入。
夫妻向天地、父母跪拜,并相互交拜,就坐饮食,行合卺礼。卺,就是瓢,将一个卺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来饮酒,共饮三次,称合卺,酒味苦,象征夫妻要合二为一,且要同甘共苦。
是日同时宴请宾客。第二日早晨,新妇见公婆及诸尊长。第三日,主人引新妇见于祠堂,表明新妇已成为男家正式成员。第四日,夫婿往见女方父母及诸亲戚。至此,婚礼仪式遂告完成。
丧礼一般由长子任丧主,无则长孙承重。人到病危时,将其迁居正寝。绝气后,要为其招魂,称“复”。行“复”礼时,由一人持死者衣服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喊死者名字,连喊三次,然后把死者衣服卷起来覆盖到死者尸体上,意思是生者不忍亲属死去,希望死者灵魂重新回到身体上来。
死者去世当日,要为死者沐浴,包括洗身、洗头、修胡须、梳头发、剪指甲等。迁尸于袭床上,设灵奠。灵前设铭旌,系放在灵前的旗幡,上面写着死者身份和姓名,用竹竿撑起来。家属、挚友、亲戚等在灵前大哭。当晚孝子寝尸旁。
第二日小敛,将死者抬在衾上,穿上寿衣,用衾裹好捆紧。
第三日大敛,将死者放入棺内,孝子和亲属最后瞻遗容,放声大哭,以示诀别。待棺上盖,将铭旌置棺盖上,在灵柩前举行祭奠礼。
第四日,五服内之亲戚,按亲疏关系穿上不同的丧服,称成服。
大敛后直到下葬前,整个停柩待葬期间,每天早晚都在殡所祭奠死者一次,“朝夕奠”、“朝夕哭”。宾客前来吊唁,主人要陪着哭。
下葬日,奉魂焚香,将灵柩装上灵车。出殡队伍,由丧主领头,边哭边行。灵柩到达墓地,用绳索牵引平稳地放入事先挖好的墓穴,并将铭旌放在柩上,各种随葬品放在柩的两旁,柩上覆以棺衣,最后用土掩埋,筑土成坟。“坟高四尺,立小石碑于其前,亦高四尺。”下葬时,主人放声大哭,以示与灵柩最后告别。
祭礼,古人非常看重祭祀,家族祭礼一般在祠堂内举行,仪式主要有:
1.定祭主,一般由“宗主主祭,礼之常也”。“若宗主年幼......择五十以上行谊无过、精力强健、仪娴习者一人辅之”。
2.斋戒,前三日即斋戒,不吃荤,不听音乐,夫妻不同房等,使安定心态。
3.前一日设位陈器。设香案于祠堂正中,桌上陈酒盏、受胙盘、香炉等物。
4.序立,祭日清晨,主祭者、执事者、与祭者,就位,分有尊卑,立有定位,以昭穆之行分先后,以各行之年齿分左右,按序而立。
5.迎神,请始祖神主和高、曾、祖、父四代神主至香案,奉主就位。
6.上香,在香案香炉上香三次。
7.酹酒,注酒于香案酒盏。
8.进毛血等,先向香案进毛血,进腥血,再进熟肉,然后进饭食等。
9.读祝文。由祭主读祝文,与祭族众皆下跪。
10.进献,行分献礼、亚献礼、终献礼,向香案两旁附位逐位注酒于盏,并进肸、进炙肉等。
11.饮福受胙,与祭者按户按人分胙肉(祭肉),回去各自享用。至此,祭礼即告终。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
三步智能成谱
录入->选版->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