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汉族广泛编修家谱,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也积极编修家谱。少数民族家谱,数量可观,类别多样,根据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42个少数民族均有文字家谱,数量达10231种,此外还有形态丰富的口传家谱和实物家谱。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传家宝”,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生动见证。
少数民族家谱分布区域性特色显著: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家谱,用哈萨克文、锡伯文、维吾尔文等书写的家谱有一定数量。西南地区地理环境比较恶劣,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强烈的氏族观念与家族观念,流传和遗存有心授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其中哈尼族、彝族口传家谱数量最多。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成份相互交错,不少家谱揭示本族的族源时,“时苗时侗时瑶时土时畲”,或与汉族交错,提供了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过程的重要资料。
独具特色的口传家谱和实物家谱,口传家谱,即心授口传流传下来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是我国家谱文化中形态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一些少数民族口传家谱的习俗一直流传和遗存到近代和现代。彝族、怒族、哈尼族、纳西族、高山族、羌族、苗族、佤族、傈僳族、普米族、拉祜族等等,都流传和遗存有心授口传的家谱。这些口传家谱大多为连名家谱,既可区分辈份,又朗朗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心授口传。
例如彝族,口传家谱绝大多数是父子连名的谱系,但也有少量是母女连名的谱系。正如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而来的,父子连名的谱系也是从母女连名的谱系发展延伸出来的。如凉山彝文史诗《勒俄特依》说:“远古的时候,吾哲施南一代生子不见父,施南兹额二代生子不见父,兹额地列三代生子不见父······阿书阿俄六代生子不见父,阿俄石尔七代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啊要去找父亲,要去买父亲······”以后,石尔俄特最终“娶妻配成偶,生子可见父”。起始谱系是:“石尔俄特一,俄特吾勒二,吾勒曲布三······”由这段记述可知,在石尔俄特之前的7代,“生子不见父",表明是母女连名的谱系;自石尔俄特以后,“生子可见父”, 显然已发展为父子连名的谱系了。
彝族家谱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口耳相传,不仅具有原始性强的特点,而且揭示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父子连名谱系、祖先迁徙路线、祭祖分宗情况、家族重要人物、家族重大事件等,涉及彝族社会历史各个领域,是研究彝族先民的哲学思想、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民族源流、文化习俗的珍贵资料,是中国家谱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实物作为记载家族世系的载体,是我国少数民族家谱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家谱。遗留至今的实物家谱主要有猪下颌骨家谱、无字精制布家谱、绣片家谱、结绳家谱等类别。
最特别的“猪下颌骨家谱”,是用排列在门楣上首的猪下颌骨来记述家族世系。四川黑水县色尔古藏寨的嘉绒藏人,至今有在门楣上首悬挂猪下颌骨的文化习俗。一块猪下颌骨代表一代,门首上挂几块猪下颌骨,就表示本家族世系传承多少代。这些猪下颌骨必须来自没阉割过的公猪,新一代的传承人结婚以后,由这个家庭的当家人主持隆重仪式,才能正式悬挂上去。每年除夕、春节,都要在门楣挂猪下颌骨的地方,贡物上香祭祖。这种独创的“猪下颌骨家谱”,为我国家谱文化增添了一个新的实物家谱品种。
无字精制布家谱,用一块精制青布或黑布,置放在小竹筒内,作为铭记家族世系成员的实物载体,是我国苗族家谱文化的重要特点。
绣片家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中村乡阿勒村的彝民,还将家谱绣在色彩鲜艳的“绣片”上。
结绳家谱,即结绳记事,满族的“子孙绳”、锡伯族的“丝绳”、 鄂伦春族的“马鬃绳”,都是我国家谱文化中最古老的实物家谱。
例如满族,原始满族家族都有“子孙绳”, 系用五色彩线拧成的长数丈的线绳。绳上打几个结,表示有几代祖先。生一男孩,即在绳结上拴一用竹子制成的小弓箭;生一女孩,即在绳结上拴一彩色布条。“子孙绳"平时珍藏在"子孙袋”中,挂在西墙的“祖宗板”上。每年逢祭日,全家向“子孙绳"跪拜致祭。这条"子孙绳"就是满族最原始的结绳家谱。
随着历史上中国各民族交往日益加深,少数民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影响,但又保持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少数民族家谱大大丰富了中国家谱的内容,成为中国家谱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少数民族家谱中,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各少数民族历史沿革和文化习俗,而且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过程中的诸多历史痕迹。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
三步智能成谱
录入->选版->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