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姓起源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有琐国,琐、锁二字通假,因此亦称锁国(河南新郑北部),后为郑国大夫的食采之邑,其后人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琐氏、锁氏。 [1]
周灵王姬泄心十年(公元前562年),在晋悼公姬周兴复霸业过程中,晋、宋、鲁、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齐十二诸侯国联军开始了“十二国攻郑之战”,曾两度进攻郑国(河南中部)。而进攻郑国,琐邑则是必经之要冲。在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中,郑国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郑国为摆脱这种困境,根据当时楚国弱于晋国的客观形势,决定诚意依附晋国。为达到受晋国保护,免遭楚国侵伐的目的,郑卿士子辰向郑简公姬嘉进献了一个谋略:郑国出兵去攻打亲附于晋国的宋国,借晋国率诸侯“救宋攻郑”之机与晋国媾和;待楚国军队北上救郑国之时,再与楚国媾和,以此诱使晋国全力为郑国而攻击楚国,令楚国从此不敢再侵扰郑国。郑简公接受了子辰的这个主意。周灵王十年春,郑国派遣邻宋边境的部队向宋国挑衅。宋国大夫向戍率军击败来犯之敌并侵入郑国。郑国便以此为借口,遣卿士子展领兵大举攻宋。农历4月,晋悼公命宋、鲁、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及齐国太子光率军会同晋军进攻郑国。农历4月19日,齐、宋两军进抵郑国都城新郑东门外。当晚,晋军进至新郑西郊。随后,晋军分一部兵力东进攻打被郑侵占的原许国旧地。不久,卫军亦侵入郑国北部。农历6月,各国诸侯军在郑国属地向邑(河南尉氏西南部)会师。晋悼公与诸侯在向附近的北林邑(河南尉氏西部)会见。尔后,诸侯联军自向邑经新郑北的琐邑(河南新郑北部)包围新郑,并在其南门外阅兵,以炫耀武力。同时,晋军后续部队亦已渡过济隧(故黄河支流,在河南原阳西,已干涸)以南趋新郑。郑国遂遣使出城求和。农历7月10日,诸侯与郑在亳北(商故都之北,河南郑州北部)会盟。郑国立即屈从于晋国,之后十二国联军撤走。在十二国联军进攻郑国之时,楚共王熊审亦率军北上救郑国。同时,楚共王遣令尹子囊赴秦国请援,秦景公嬴石命右大夫詹率军随从楚共王救郑国。但在楚、秦联军进入郑国时,十二国联军已撤走。郑简公依照预定计划,出迎楚共王,并于农历7月27日出兵会同楚、秦之师再次侵入宋国。农历9月,晋悼公再次率诸侯联军进围新郑。郑简公遣大夫公孙良霄、太宰石獒赶赴楚国告急,请楚国再次发兵援救。楚共王自料难以战胜诸侯联军,因而不肯发兵救郑国,又恐郑国就此降靠晋国,遂将公孙良霄、太宰石獒二人扣押。如此一来,郑简公就命令大夫王子伯骈向诸侯国乞和。到农历12月1日,晋悼公率十二国联军与郑简公在萧鱼(河南新密尖山乡萧鱼口)相会。 [1]
至此,晋国完全掌握了对郑国的控制权,郑简公也终于达到了避免楚国侵扰的目的。此后二十余年间,楚国也未再侵扰郑国,而郑国亦未再背叛晋国,晋悼公达到了继续称霸中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