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侯
首先,姬姓郇国或“荀叔”的始封地或“缘由”,应该与作为我们共同始祖黄帝的后裔的“笋”姓氏族或方国密切相关——“笋”字的读音和“笋国”的位置,都决定着“荀叔”或“郇叔”的称谓。可以肯定地说,姬姓郇国或“荀叔”的封建,正是因为此前有一个由黄帝后裔建立的“笋”姓方国,而且该方国就位于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部的黄河流域(今山西省新绛县、侯马市、绛县一带)。
西周初年,周武王将文王第十七子、同父异母弟弟姬葡分封于古郇国,称为郇侯(也称为“荀叔”或“荀侯”)。1961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中有《荀侯盘》,其铭文曰:“荀侯乍叔姬賸(媵)般(盘),其永葆用享”;1974年在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村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中有荀侯匜(yí),其铭文曰:“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些盘、匜约为夷王、厉王(公元前885年~公元前842年)时器物,器物的主人即属荀氏家族。关于古郇国立国最权威的表述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后来的文献大都沿用此说。而《史记》进一步断定,“伯邑考、发、管、鲁、蔡、曹、郕、霍、卫、聃”等十人是武王的同母兄弟,从而侧证了首代郇叔的庶子地位。《逸周书·王会解》(大约属春秋时期作品)说,“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右、太公望在左”(约在公元前1020年左右),表明那时的“荀叔”年富力强,朝中地位显赫。《诗经·曹风·下泉》也说“四海有王,郇伯劳之”,也说明了郇侯晚年在西周政坛上的重要地位,有可能是掌管数国的“太伯”。另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昭王六年(公元前990年),王锡郇伯命”。这是周昭王赐予“郇叔”的表彰性赏命,此时已是武王立国近60年,历经武、成、康和昭四代国君,自然功勋卓著。古郇国最初定都于今新绛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都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后来,随着晋国的崛起,古郇国不断受到挤压并最终被晋武公所灭。
唐朝郇谟之前读“郇”(Xún 音旬),至唐代宗时因冒死谏言有功于朝廷,被赐姓“郇”(Huán 音环),因而,郇谟乃郇氏之鼻祖也。青州《郇氏族谱》旧谱据《纲鉴》卷五十二(明)对此做了详尽叙述: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秋九月,召郇(音询)模入见”。“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男子郇模,以麻辫发,持竹笥苇席,哭于东市。人问其故,对曰:‘愿献二十字,一字为一事;若言无所取,请以席裹尸,置筐中,弃于野’。京兆以闻。上召见,赐新衣,馆于客省。其言‘团’者,请罢诸州团练使也,‘监’者,请罢诸道监军使也’。代宗见字,心中大悦。曰:‘朕发政施仁,不料苛刻而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道。理宜撤职查办。使官舞弊,朕一字不知。卿家献二十字以还吾意,是汝之功也。赐姓郇(环)音’。”
作为当今荀姓始祖的“荀息”,名黯、字息,出生于山西翼城的息城(今山西省襄汾县南贾镇的荀董村),本姓原氏,所以又称原氏黯,在春秋初年曲沃晋武公灭翼后,任武公大夫,并在武公灭荀/郇后,获赐荀国旧地作为封邑,并因此以荀为姓,史称荀息或“荀叔”。也就是说,荀氏先祖正是西周姬姓“郇国”的“亡国元凶”。荀息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由于古代漫长时间内“郇”、“荀”混用,今天很多荀姓也把郇侯作为自己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