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南北朝时期的笃马河,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笃马河,就是今马颊河,在汉、南北朝、唐朝初期称作笃马河。据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著名学者郦道元撰著的《水经注》记载:“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二十里。”这里所说的平原县,即今山东省的德州市。笃马河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道,为大禹所疏“九河”之一,数千年来,沧桑屡变,古河已堙。
笃马河源出河南省濮阳县金堤闸,东北流经河南省濮阳、清丰、南乐,河北省大名,至莘县沙王庄进入山东境内,经莘县、冠县、聊城、临清、茌平、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临邑、乐陵、庆云等县,至无棣县黄柏岭以下注入渤海。河道全长四百二十八公里,流域面积八千三百三十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三百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鸿雁渠、德王河、裕民渠、唐公沟、笃马河、朱家河、宁津新河、跃马河等。
据史书记载,笃马河在历史上由于受黄河决口、南北大运河的开挖、引水济运和减河分洪等影响,历史变迁与治理频繁。自东周黄河大徙后,直到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北出漳卫达六百十三年之久,造成笃马河重大变迁。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黄河决口于馆陶沙丘堰,刷出一条屯氏河,东北流经今临清西南、清河、冀县、沧州一带。汉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黄河在灵县(今山东高唐)呜渎口溃决,冲出一条呜渎河,又穿过屯别河,此出为屯氏别河,在今恩县以西分为南北二支,南支称屯氏别河南渎,在平原、乐陵间,沿笃马河东北流至无棣、沾化一带,又沿钩盘河东流入渤海;北支叫屯氏别河北渎,经今平原、德县、乐陵、无棣以北入海。进入唐朝后,黄河水患日益频繁,在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唐朝政府为分泄黄河洪水,利用黄河故道及笃马河为主体,开通了一条从清丰、南乐,经莘县、冠县、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乐陵至无棣入渤海的排水河道,即唐开马颊河。当时叫“新河”,走向大体与黄河平行,从此,马颊河代替了古老的笃马河,在历史上又称为“唐故大河北支”。
在史籍《大清一统志》中记载:“唐时马颊河出澶州、清丰界。”就其分黄作用来说,马颊河当出于濮阳、清丰间的黄河故道,由此东北流,经今清丰北,又东北经南乐北进入山东境,又东北经冠县、莘县间,又东北经堂邑、清平以北,又东北经高唐、夏津间,又东北经平原以西、德县以北,乐陵之南,无棣之北,至月河海口注入渤海。从流径路线看,在平原以上基本沿行了笃马河故道,平原、德县之间沿行了汉代屯氏别河北渎的一段,而以下则沿行了古鬲津河的下游,较古笃马河的出海路线略向北移。从此,不仅濮阳以西古笃马河的上源完全湮没,而且使平原、德州间的古笃马河行于马颊河之南,终于演变为马颊河的支流。
在居于笃马河流域的住民中,古来即有以大禹治水所疏浚的笃马河名称为姓氏者,称笃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笃氏。